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概况>>正文内容

走进黄岩-黄岩人文历史综述

 
    母亲河发源于黄岩西部巍巍入境的括苍山大寺基,浩浩荡荡奔腾向东,穿过绵延的丘陵,在东部平原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千百年来灌溉着被誉为台州粮仓的温黄平原。母亲的乳汁滋养得禾稻芬芳、蜜橘金黄,自古以来,水稻、柑橘和鱼盐为黄岩经济的三大支柱,近代,东魁杨梅、批把又成为后起之秀而饮誉全国,改革开放以后,更有“蜜橘之乡”、“杨梅之乡”、“模具之乡”、“塑料王国”之美称。此灵秀之地,历来物阜民丰,为台州之首富。
  永宁江下游平原为沿海之水乡泽国。外海航运见诸文字的始于三国东吴,南朝孙诜的《临海记》有舟往高丽的记载,唐代青瓷远销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地,五代吴越国开拓海上贸易,海运历久不衰。黄岩有新罗国商人聚居的“新罗坊”。内河自唐建县后于城内开五支河,五代吴越国时又开凿有“浙东运河”之称的南官河,县境之内通行无阻。永宁江上有竹排达潮济,下有海门、临海各航线,内江运输亦盛极一时。陆路则以台温古驿道为干线,南北畅通。现代以104国道线和甬台温高速公路为主干,辅以省道、县道,乡乡均有公路可通。更有全国最早的县级民航站“黄岩站”,可直达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甬台温铁路台州段已开工修筑。总之,海陆空齐全,交通发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母亲河两岸,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地灵人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载入《全国名胜词典》的九峰公园和松岩山,还有道家第二洞天委羽山及新开发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划岩山。北部有人文荟萃著称的翠屏山,永宁江城关段南岸有新建的永宁公园等等,此外,海拔1252.5米的黄岩第一峰大寺尖和南部的太湖山,均是避暑、休闲、观光的好地方,十分吸引中外游客。
   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大门,漫游于母亲河上下五千年的殿堂之中,领略她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廊吧!

先民的足迹

   永宁江流域古属沤越①,寻根溯源,约七千年之前即有人类生息繁衍,渔盐耕牧,自为化外葛天氏②之民。从已出土的石斧、石锛、石犁头等等看来,“断发文身”、“以象龙子”的先民们已会制造与使用新石器,他们活跃在永宁江两岸,从狩猎捕鱼进入稻作农耕和渔业畜牧的生活,辛勤地创造着远古的文明。
   中原文化与土著的第一次大融合,当在公元前512年淮河流域的徐国被吴国并吞之后,徐夷后裔打着“徐偃王”的旗号流亡到浙江各地,终于在大唐岭东麓筑成“徐偃王城”。他们是第一次外来人口大迁入,带来了“国之重宝”--青铜蟠龙大盘和先进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这里的经济、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公元前334,楚国灭了越国,越王勾践的后代南逃,“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③他们先后建立了越东海国、闽越国、东越国等自立为王的小国。他们的王城或建立在或迁移到徐偃王城的故址之上,于是后来也叫“东海王城”了,可见此地当时确是比较繁荣的风水宝地。越国以“越王剑”为代表的冶炼技术和农耕技术,随着第二次人口大迁入,又一次使土著大开眼界。先进文化第二次大融合的结果,是进一步推进了黄岩古文明的发展,使这块蛮荒之地纳入了朝廷的视野。
   汉初,灭东瓯、东越之后,发生了两次人口大迁出,弄得“东越地遂虚”。不过也有逃向深山而成“山越”的,于是土著、徐人、越人逐渐同化而走向融台,共同开发着这块富饶的土地。就在强迫迁走东越臣民的公元前110年,这一大片土地开始有了行政建制--鄞县回浦乡,入了王化。不过这个乡大得惊人,包括今天的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区以及闽北部分山区。公元前85年回浦乡升格为回浦县,属于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据晚清著名国学家孙诒让的考证,“县治则在今之黄岩,《嘉定赤城志》云‘黄岩繁昌乡有回浦里是也’”,遗址在今温岭新河镇南鉴村。东汉光武帝六年(30)撤回浦县并入鄞县,仍为回浦乡(同时撤闽之冶县)。章帝章和元年(87),复立县,名为章安县,辖境还和原回浦县一样,属会稽郡,但这是缩小了的会稽郡,郡治移山阴(今绍兴)。直到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后来的黄岩县就是这个县中的一小部分,《嘉定赤城志》云:“黄岩县,本汉永宁县。”秀岭发掘出的汉墓及六笸箩古钱,说明当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三国东吴的时候,划章安西部和永宁部分设置临海县,黄岩又属临海县了。东汉来年,社会动乱,看破红尘之人纷纷入山修道,以至于“成仙”者。其中以王方平与黄岩关系最大,因为他恰恰选中了黄岩山为修道之地,羽化后“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这充满“仙气”的黄岩山后来竟成了黄岩县名的依据。此外李八百(紫阳真君)、刘奉林、赵伯玄、西灵子都(太玄仙女)、司马季主、鲍叔阳、青童君等等,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开创了第二洞天、定光观等道教圣地。处于偏远的东海之滨,当时还未受“污染”的永宁江流域,确也山灵水秀,风景幽美,否则,怎么能吸引这许多神仙呢?
   三国东吴时,这里是一个海上对外交流的窗口,南朝宋孙诜的《临海记》中就有舟往高丽之说。东吴末期洗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有:“鸡橘……永宁界中有之”的记载。可见从汉末到南北朝时,这里就因海上交通和特产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东晋孙恩起义,选中黄岩灵石为根据地,屯兵伐木造船,可见当年这里曾是海道,也透示着当地经济与生产的实力。
   唐朝又一次大一统并经“贞观之治”后,这里也随着社会的安定繁菜而发展到有条件而且需要独立建县自的时候了。675年从临海分出来,“复置永宁县”④,领地范围包括今温岭、路桥、椒江等,直至明朝分县时不变。建县16年以后武则天时改为黄岩县,县名一直沿用了1300年。建县是黄岩成长的重要标志,说明当时人口和经济实力都上升到相当水平。有了—级建制,经济文化都纳入大唐的轨道,促进了社会进步。这是黄岩初见辉煌之时。
   唐朝前期,台州尚是偏远荒芜的谪戍之地,骆宾王、郑虔等名人都是贬谪来的。黄岩自建县以后,始造城墙,开凿五支河,街市建设也初具规模。台温古驿道穿城而过,交通也发达起来。名优特产“乳橘”始作贡品,黄岩橘的名气从这时候就开始了。其间虽有袁晁起义,其弟袁瑛曾攻占过黄城;临海杜雄、刘文“起义”,曾与浙东观察使王于在永宁江上狠狠地打过—仗,但都是局部的短暂的战事,像“安史之乱”这样的大战并没有影响黄岩,相对来说还是较平稳安定的。
   黄岩地濒东海,渔民出没波涛,听天由命,寄生死于冥冥之中。加上当时浙南尚未开发,行旅至此边缘地带,南去即生死茫茫。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里,形成“信鬼神、好淫祠”的风俗,于是宗教得到长足的发展。天宝三年(744)冬,鉴真一行30多人准备第四次东渡日本,经过黄岩,驻锡于庆善寺(城内大寺)和刚建成不久的白枫岙禅林寺(香严寺),给黄岩佛教留下了不衰的话题。据《嘉定赤城志》载:唐朝290年中黄岩共建53座寺院,宫观却仍只有唐以前的定光观和大有宫。看起来即使以道教为国教的李唐朝廷,即使武宗“会昌灭佛”,但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对于边民们的宗教信仰也只有听之任之。然而,佛教的繁荣不也反映了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侧面吗?后来成为日本曹洞宗祖庭之一的瑞岩净土寺,就是在唐景福年间重建而居黄岩寺院之首的,有田产5000多亩呐!没有—定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养不起这样的大寺庙。更重要的是有荣睿、普照、戒融、空海、圆珍、道元、白云彗晓、寒岩义尹等日本僧人,因鉴真和瑞岩寺而到过黄岩,写下了佛教对外交流的重要纪录。
   再从沙埠青瓷窑遗址与灵石寺塔文物的考证,说明汉、晋以来,经过历代的积累,黄岩的生产、工艺等水平已达很高的境界,经济、文化在浙东南首屈一指。还必须提到的是郑虔对台州文化启蒙的影响,黄岩刚从临海分出来,从广文先生曾为卢屿万俟庙写碑一事中,可见他与黄岩还是息息相关的。仙居的名诗人项斯,晚年客居黄岩,有《樊川燕集》诗,子孙复居黄岩,唐诗之风由此遍及吾乡。
   897年11月,钱镠占领台州,黄岩入吴越国的范围,这为日后的繁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吴越国除了保境安民、兴修水利,使黄岩成为“乱世乐土”之外,影响更深广的是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当时有不少中原人士因避唐末之乱而迁闽,谁知闽地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得安居而翻山越岭来到浙江,也有从中原直接来的。后来黄岩的一大批姓氏就是唐末五代时迁入的,如杜曲(杜家村)杜氏,本襄阳人,迂至江北定居杜家村。这是黄岩有史以来第三次人口大迁入,直接影响是人口的激增和先进经济、文化的冲击,促使黄岩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继东吴的海上交通贸易之后,吴越国专设“沿海博易务”,开拓海外通商渠道。新罗国(韩国)商人以致聚居黄岩城东,开辟了“新罗坊”(柏树巷)。在秀岭亦有新罗坊,当时极盛的沙埠窑青瓷通过当地的水道出海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外国商人在台州的中心不在各县而设在黄岩,恐怕除了青瓷之外,还有其它比较丰富的商品可以提供,也从—个侧面说明了当时黄岩的富庶繁荣。
   吴越国是“和平过渡”进入北宋的,入宋后仍继续了以前的繁荣,除了兴修水利发展水稻之外,还开设盐场,稻谷和食盐成为当时两大经济命脉。此外柑橘有所发展,方山下至十里铺一带还有十里梅林,《嘉定赤城志》中提到的水果有批杷、猕猴桃、梨、桃、李、葡萄、柿、枣、石榴、木桃等,至于杨梅早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就有“子如弹丸,赤色,五月中熟”的记载,还有荸荠、甘蔗,以及草席、紬绢、丝棉及竹制品等等。据北宋大观年间统计,黄岩有63000多户,这样的人力物力使黄岩在南宋达鼎盛有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上的发展使文化需求有了物质保证,加上周边的影响,继郑虔、项斯之后,黄岩到北宋终于有了以求仲弓、左纬及其子侄等为代表的诗人,以杜垂象为代表的进士七人,这些无不成为南宋文化繁荣之先导。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