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城墙寻踪
黄岩古城墙,按旧志载:唐上元中(675)筑,周回九里三十步,又云周回四百五十步,后废。宋无城。明初吴元年,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永嘉侯朱亮祖重筑,周回凡三里。明初,因倭患频繁,民常遭劫杀,明威将军方明谦(黄岩人)向朱元璋建议,在东南沿海建卫所,拆黄岩城墙,将石料运往海门。同时,将县城庆善禅寺铸于宋淳祐十一年(1251),重三千多公斤的铜钟运去海门,作抗倭报警之钟。从此,黄岩县城无城可守。作为权宜之计,居民只好伐木立栅为藩,俗称“木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月,倭寇从海门登陆,先破前所,后陷海门卫,卫所守军不战而溃,倭寇到处残杀抢掠。五月十七日,倭寇水路从栅浦沿永宁江(澄江),陆路从路桥北上,两路夹攻县城,破木城入街巷,知县高材率民众血战巷闾,最终县城陷落。倭寇万余人据城七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焚县街、府馆、布政分司、察院分司、文庙(孔庙)及官员府第和大量民宅。五月二十八日,福清邓文俊引倭寇二千余人直入县城,黄岩城乡损失惨重。十一月,参将汤克宽擒邓文俊。知县高材请于当道重筑城墙,冬,台州县事傅倌开始筑城。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知县汪汝达到任,力竣其事,黄岩城墙成。城周回七里,高二丈,址厚三丈,石级三道,有垛口九百七十五。其门有五;东镇海、西液金、南迎熏,北拱辰,东南应秀,南北二门增设敌台,北门外复设“丹崖第一关”。县令袁应祺重修时题“丹崖孔道”,光绪时废。并设四水门,东陡门,车浦陡门、南陡门、东浦陡门,门为木栅,可启闭通船舶。又于东南凿河,广十丈,凿时得古砚一枚,上镌“金带”二字,遂以命河,曰“金带河”。
清顺治十五年(1658),总督李公率泰檄署令王印昌增筑高其垣四尺,合两雉为一,并三级为二,环城凿壕,壕内植木栅藩之。雍正八年(1730),知府江承玠详勘后,委县令韩慧基增修。由于历年既久,壕淤栅废,垛堞隤陊。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王恰憕捐奉修筑,复浚东南壕河,宽二丈二尺,深二尺,周回九里三十步,城垛九百七十五个。内城护坛四尺,自拱辰门至迎熏门计三里。咸丰三年(1853),知县张日新率绅士捐资补筑其北。城之东为水所啮,缩数丈以避水势。先是江岸有碑镌“神禹坐镇,永抵狂澜”八字。久没水中,其碑阴傍岸,颇为水啮,鱼则聚集,有老在此取鱼,日得数笱,嫉之者告于官,此碑被徒置城脚。自此,岸渐崩,不数年城没于江中。咸丰八年(1858),县令黄维同重浚壕河,阔三丈六尺,深一丈八尺。同治八年(1869),县令孙甏浚五支河,引永宁山(方山)水入城,修筑东陡门,名曰“登瀛”。光绪元年(1875),县令郑钖皋增修。(按:道光二十三年城墙亦作修缮,近年有铭文砖发现,但县志未载。)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入侵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日寇到处狂轰烂炸,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日寇侵略的重灾区。为重要县城交通便利起见,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当时的浙江省国民抗卫团总司令部下发了工字第八四四号要求萧山、绍兴、余姚、嵊县、诸暨、鄞县、慈溪、临海、黄岩、乐清、瑞安、青田、金华、兰溪、建德等重要县城自即日起拆除城墙的训令。当时的浙江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也发了建会字第1680号训令,令原黄岩县长(张宝琛)拟定拆城办法及用工等框算,即日兴工积极拆除,并定一个月内完工。
当时的黄岩县政府接到训令,立即拟定拆城墙计划,中称“本县城墙建于南宋(案,误。据南宋《赤城志》载黄岩城墙唐上元中筑。)共长四千二百四十八公尺,高矮不等,大抵自四五公尺至六公尺。外侧城脚用一鲁尺厚之条石石砌成,惟间有一部并无条石。其用条石砌成者,高矮亦不一致,平均约高一公尺半,分作六层叠成。上为乱石,约高二公尺半,再上铺石板,并用厚砖扁叠,砖高约八公寸,在条石与乱石之内用石碎及泥土筑成极阔之城基,该项泥土内杂石碎,坚硬异常,奉省令拆除工程浩大,办理困难。依照规定办法斟酌本地情况,拟定计划和拆除城墙估计表。
城墙西门至大北门长858米,大北门至小北门长159米;小北门至卖姜巷口长81米;卖姜巷口至小东门长812米;小东门至东门长290米,东门至小南门长841米;小南门至大南门长422米;大南门至西门长779米,计4248米。全城长度计算得条石91756鲁尺,其上为乱石,高约二米半,上铺石板,用厚砖扁叠,砖高八公寸,共计3398.4平方公尺,每平方有砖100块。在条石与乱石之间,用石碎和泥土筑成,坚硬异常,要用尖锄或十字镐挖掘,每人一天只做一立方,如遇运土不便或较远之处,工作数量要减一半,估计每公尺以20立方计算,则得84860立方米,需人工10万名。又拆城砖及乱石、条石等,每工约能拆一公尺长距离,得需人工42416名,总共需人工104246名,而砖石等船运尚不在内。
城门除新开小东门、小北门外,其余东西南北五门及抱月城均用石料建筑,西北两门靠城,并建有房屋,拆除工程极为复杂,要另外雇用匠工拆除。小东门、大东门两处拆下的石料运至当时的九峰农场附近堆放,小南门石料运至樊川附近,大南门石料运至太婆堂前江岸,西门石料运至东路港岸塜坦,北门及小北门石料运至江北岸浦江堂。其余各乡镇民工搬运至离城较远的地点堆存。拟定在南城一带分两处堆放,一在委羽山附近,二在十里铺或金字坝附近。东城一带运至闸门头山嘴头,西城一带运至罗家汇戏棚前空地堆放。
北城一带运至马鞍山双宝珠或较远之江边。拆出泥土在北城一带城内外或江边空地甚多,运送尚称便利。西城从车浦闸起至小南门外止,向有木城河一支,近则渐被两岸地民侵占,河身变为沟浍,拟利用城土在该河边新筑高阔木城河交通路,且可避免河道填塞。东城一带有环绕已浚之木城河一支,该段泥土只好分运稍远隙地,以拆之规定高度为止。分配拆城工程以运土难易及多寡为标准。各乡镇长度略有不同,大约每公尺须用民工三十名。又查城墙撤除彻底后,交通洵称便利,但城外仍围绕大江小河不能随地、随便出入,可否在通衢大路地方添设几座石桥。
拆除城墙先由城门水道或通路附近开始,逐次及全部拆除,曲折部分尽先拆除,拆除之土摊平于城外,务使平坦,砖石可由县府分给民工,或招商承购。拆城工程分为二期进行。
黄岩城墙所拆条石、城砖有: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九日,原应秀小学校长王敬祺述,该校被敌机所炸,要求拨城砖3万块修复教室及四周墙壁。城墙条石计8522条,出售258条,余8264条,其中七里闸258条,十里铺金字闸,下罗家汇建桥梁、车路125条。在拆城过程中,还发现私掘城基石、盗卖城石之事。
但拆除城墙,也遭到部分民众的非议,一些公民联名呈交申述给当时的县长张宝琛,称“闻命惶骇”“体念民艰,俯察毁城之害”,其理由有三,今年秋稻被虫害歉收,佃农明年之熟必于年内动员,为广大除虫工作,实为抗战时期后方重要之事。若拆城工兴,用民夫十余万,除虫工作势必失时,况黄岩向为产米之区,今甬(宁波)、绍(绍兴)缺米,仰给黄岩为人所共知,故黄岩之荒熟,实关系于浙东抗战至巨,故除虫工作其重要性实远过于毁城。其二,黄城地势低下,西北负江流,以城垣阻止江潮之倒灌,城若拆毁,势以咸潮冲入,良田将成斥卤,人民且无以为生,更何有于便利交通。其三,近来人民除应征兵役外,壮丁忙于社训之抽练,查七口之家,仅有壮丁一二人卖力谋生,以供一家之衣食,壮丁工夫,已半应供于征兵及社训,若再征工十余万,人民实无此能力。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六日,经历五百七十多年风霜雨雪,几度兴废的黄岩旧城墙被彻底摧毁,在黄岩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湮没,在黄岩人的视线中永远消失,至今已快七十六年了。它留给我们老一代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植有柏树和被辟为菜园的城基。留给年轻一代的却是宽阔的环城南路、北路和盖了高楼的老环城东路及大南门、小南门、东门、小东门、北门头、西门头等老地名。在黄岩旧城改造的大潮时,笔者在大南门外的西洋郑、五洞桥东,在老城隍庙等地均有发现“黄岩城砖、咸丰三年(1853)”“道光癸卯(1843)”铭文的城砖,它们是黄岩古城墙的有力佐证。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和下一代不忘黄岩曾有过的城墙,特作《黄岩城墙寻踪》以飨读者。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