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涌泉
闻香涌泉 |
——临海散记之六 |
作者:小 乐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12年10月18日 23:38:04 |
故乡的涌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过,首先得声明,这句话我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若干年前涌泉的旅游宣传册页的标题。因为,我不仅完全赞同这个主题词,而且还固执地认为,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图片、版式、文字,迄今为止,还没有其它镇街的旅游宣传册页能超过它。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涌泉远观近察,结下了十年之缘,自以为这诸多故事可以一个“香”字串联,概括。纲举目张。故事的精华也就是香的文化。 涌泉之香,主要有两种表象:一是无核蜜橘的花香、果香;一是延恩寺的佛使之香。 涌泉也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了。十万年前,临海原始人类的活动区域就在涌泉一带,该镇凤凰山麓发现的“灵江人”化石足以证明这一点。这里有春秋战国的遗物,有汉晋的墓葬群。在西岙村,还有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窑址,今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管岙村在晋代还是临海最大的砖厂。在外岙村,我曾几次去探访那传为唐代所凿的涌泉寺井,尽管有专家认为是清代遗物,但那井圈上一道道深深的摩擦痕迹,却不管你们如何争论,仍然默默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唐乾元元年(758),新亭头成为江南海盐十大集散地之一,同时还筑有城墙。宋代,南屏山上开设了书院,点亮了涌泉教育的星火。元代,涌泉江边出现了肥田用的蛎灰市场,可谓是临海最早的生产资料流通处。清代,这里的一些村民两次偶然地移居台湾。近代,传统刺绣针法在涌泉妇女中传承和光大…… 古镇的故事千千万万,但它所带来的古色古香,传之今日,已渐渐地为无核蜜橘所浸染,所包容,所取代。 涌泉,是中国无核蜜橘之乡临海的主产区,光面积就有4.8万亩,在有“百里橘带”,“江南橘乡”之称的临海,享有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老大地位。在国际柑橘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无核蜜橘在临海,临海无核蜜橘在涌泉”。涌泉的无核蜜橘,无论是形、质、色,还是香、味、价,均刷新了世界柑橘史的记录。君不见,与橘有关的全国第一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坐落这里;全国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诞生这里;全国第一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中国驰名商标“忘不了”归属这里;全国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起草、修改者专门来这里征求意见。这里有从橘园里披香而出的全国劳动模范,省党代表、人大代表,农民技术专家:孔先顺、冯贻法、冯昌满…… 你看,这里漫山遍野,沿江临屋,接天连云的橘树,绿油油、黑压压,无边无际。有风吹来,春起绿波,夏翻白浪,秋掀金涛。吸天地日月之精华,纳云雾山海之风水。那气势难免不霸道,那气韵无法不迷恋,那气场不可不聚人。 五月初夏,这里山野飞白,天空飘香,我信步走进橘林。满枝桠盛开的橘花呈单瓣五角星状,浓缩体型、放下颜色、紧芽细朵、乳白素淡,密集集,一簇簇,躲在绿丛,却香得浓郁,扑鼻盈怀,充满了诗情词韵。不像一些名花,硕大鲜艳,招人显眼,但无半点香气。这正应了一句老话:“香花无色,色花无香”。个中道理,自然界与人类也颇相同,很值得玩味。所以当你看到橘花,不想闻也难。难怪南宋邑人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也赞叹:“橘花颇香”。而元代郡人林昉的感受则细微些,直觉告诉他:橘香“气清而和,在茶縻茉莉间”(《柑子记》)。这是名至实归的香雪海啊!香染衣襟,香溢灵江,香满府城。我每次来,每回闻,每每都情不自禁醉入这香雪海…… 十月金秋,这里流金溢彩,层林飘香,我提篮走进橘园。低矮的树冠圆浑紧凑,短密的枝条,挂满了高扁圆形,橙红鲜艳的橘果,沉甸甸的,笑弯了腰,笑低了头。一个个色诱着你,香惑着你,很少有人不为所动。于是,我如托婴儿般的,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先分离枝果,然后贴着果皮剪去余枝,轻轻地用双手掰开橘果。顿时,香雾扑面,一股由果皮、果肉混合而成的特有的无名香味直冲脑海,我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脑袋闪现出“国色天香”四个字,随口吟出了宋代郡守曾惇的咏橘名句:“一从温台包贡后,罗浮洞庭俱避席。”摘橘归来,夕阳正跨山岗,橘海苍茫,橘灯点点,暗香浮动,又是一番良辰美景。 涌泉橘子很甜,糖度一般都在12以上,最高可达18,而且化渣性特好,一片橘子放入口中,片刻化为无形,只留下满口琼浆,满颊甜香,让你久久回味,难以忘却。因此,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家柑橘合作社就取名叫“忘不了”,而府城老百姓仍然一以贯之叫“糖霜橘”。曾记得,我的面前出现过一张由农业部质检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上面写着对涌泉蜜橘的评定结果:果形整齐,色泽亮丽,果皮细薄,肉质脆嫩,汁多化渣,风味浓郁,品质极优。于是,它当之无愧地拥有“中华名果”头衔,以“天下一奇、吃橘带皮”的美语,享誉浙江,声闻沪上,名播全国,远销海外。我每次参加全省的农业博览会,总喜欢呆在涌泉蜜橘的摊位上,帮着合作社的销售人员吆喝;喜孜孜地看着“马大嫂”们一边说着“喷香”!“喷香”!“老好吃”!“老好吃”!一边紧剥慢吃,同时,又大气磅礴地数钱付款,指挥着一箱一箱地往外搬……实际上,这小小的柑橘,不仅仅是即食即吃的蜜果,而且还是理气、化痰、燥湿,名副其实的仙果。其橘红、橘白、橘络、核、叶、皮,均入中药大典。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滚滚财源,橘林自然成为村民的聚宝盆。在涌泉,“橘”就是“吉”,每逢喜事,都有“抛橘抛馒头”,“抢橘抢馒头”之举。过年时,又有祭祀橘神的习俗,每家每户都在橘园里插烛点香,祈求来年橘丰果好。 据《尚书·禹贡》记载,中国柑橘的栽培商代即已开始。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咏《橘颂》,以橘自拟,托物寄兴,传诵千古。汉丹阳太守李衡种橘千株,唤为“千头木奴”。涌泉属于中国柑橘栽培的次生地。1700多年前,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中的“鸡橘子,大如指,永宁界中有之”的鸡橘子野生种,在这里还可见到。南宋韩彦直撰《永嘉橘录》3卷,以包括涌泉在内的永嘉区域的温州蜜柑为例,从品种、栽培、管护、加工一一道来,为后来树橘者奉为首部圭臬。元代林昉《柑子记》云:“(宋)高宗宅钱塘,始锡贡台柑”,可见,宋时涌泉蜜橘已被列为贡品。据《临海林业特产志》介绍:涌泉为种植柑橘老区,20世纪初出现规模种植,已称“涌泉蜜橘”,品种以早橘、槾橘、本地早、朱红为多。30年代前后,开始引种无核蜜橘。80年代大力发展,上山坡、下江涂、变杂为纯、去劣选优,面积万亩。至今品种已近百个,但当家者仍是早熟宫川,面积占95%以上。中晚熟的尾张和特早熟的大分一号占小部分,其他品种则零星散布。 我读过《晏子春秋》,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江南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我想,涌泉蜜橘的品质,首先得感恩那三面围山,南濒灵江,海风微熏,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土质适宜,冬无严寒,得天独厚的环境。当我以此向好友,中国柑橘专家徐建国求证时,他开怀大笑。据他长期在涌泉蹲点科研的经验,涌泉所种的无核蜜橘良种,其实各地都有,纯属普通。但这大路货,偏偏遇上了涌泉独特的立地条件,精心的栽培技术、强烈的品牌意识。于是,各种因素融汇合力,即造成无核蜜橘家族中的上品、贡品、极品。我默然,同时又释然。的确,世上万事万物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奥秘:非得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促合而不成!佳果如此,千里马如此,才人也如此。想到这里,我心中油然生起对涌泉橘农的崇高敬意。为了这普通良种创造出奇迹,为了这高品质、高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他们多方取经,合力攻关,因地制宜,创新技术,采取了高接换种,大枝修剪,配方施肥,优化防治,完熟采收,地膜覆盖,钢架大棚,节能滴灌,精准管理等方法。 “涌泉”、“丰甜”、“忘不了”、“梅尖山”、“岩鱼头”、“三条岭”、“马里岙”等商标,一一代表着涌泉蜜橘的优质品牌。一花独放不是春,一镇花香富不远。于是,借着涌泉蜜橘的金名片,身怀绝技的栽培高手不时走出涌泉;于是,故乡的桃渚、小芝、汇溪、汛桥等,橘香愈来愈浓;安徽、江西、上海、云南等,橘香四处飘逸……国家、省部领导人也闻香寻源,来此调研考察。 当然,无论是五月还是十月,乃至于现在采用设施栽培,在钢架大棚内挂果到翌年的二月,每当我们一步三回头,离涌泉橘园渐行渐远时,那橘香也变得淡雅起来,清新起来,渐渐地,悄悄地,在有意无意之间,飘飘然地与橘林深处的又一股清香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涌泉的空气中总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沁人肺腑,洗心洗脑的香。 这一股清香是从天柱山麓蜿蜒起伏的黄墙内,一座晋代名刹涌泉寺中飘出的。 于橘而言,涌泉是一块宝地、沃土。 于寺而言,涌泉又是一方圣地、净土。 涌泉寺,今名延恩寺,方圆90多亩,静静地隐藏在万亩橘林深处。寺前有参天古柏夹道,清人有诗云:“散怀清泾上,循涧向前湾。古寺深林里,钟声落照间”(冯大位《古寺钟声》)。寺,最早是官署名,如大理寺、鸿胪寺,后专指僧众供佛修行之所。涌泉寺始建于晋太康年间(280-289)。据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记载,寺“因任旭女弟(九妹)卓庵诵莲经,俄有泉自地涌出,生白莲花,故名”涌泉。任旭是载入正史列传中的台州第一人,任九妹是涌泉寺的第一个大檀越。任家兄妹去世后,墓建寺前的覆釜山,后来,其家族把寺院所在的族山“任家山”也捐了出来。东晋太元十八年(393)涌泉寺建塔。南北朝时,智者大师曾在寺中修学。隋朝时章安灌顶大师13岁来延恩寺,20岁受具,23岁离寺。从此,天台宗在涌泉寺结下了深厚的因缘。唐长安二年(702),净土宗高僧怀玉移居涌泉寺修持,并凿筑寺井,井名卓锡泉,又称仙人古井。泉水甘洌,四时不涸,古诗有云:“引泉由慧远,千古诧仙名”(清冯大位《仙井源泉》)。井在今放生池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宝元年(742),怀玉大师闻异香而得金台迎引归于净土。咸通八年(867),唐懿宗赐额改称延恩寺,寓意为知恩报恩。尔后,名僧景欣、六可、秋江、月印、英涤、灵透,诸大师先后来主丈席,现在的延恩寺三圣殿前石廊柱上,尚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云:“怀玉景欣重来六可,秋江月印再世三贤”,联中蕴藏着多少兴废更迭的无常和法雨祥云的飘卷。1992年,国清寺式愿大师应邀入主延恩寺,续佛慧命。得到了慧岳大师、夏荆山、王家琪、陈金玲、卢济珍等居士的大力护助,重建佛殿楼塔,创办了章安佛学院。2004年10月,式愿大师积劳成疾,病情危重。当时,天台国清寺监院允观大师召唤我、梦初三人同行,前去探望。两位大师,一个侧躺床上,一个端立榻前,心平静、语从容、始终微笑着谈禅说道,全然不见世人那种悲伤和恐惧。这种轻松自然的笑谈在屋子里迅速地荡漾开来,感染了每一个人。说着说着,也不知是何起因,式愿大师接过了佛陇散人梦初的笔记本,一笔一划地写下:“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我谔然,这不是记载在《宋高僧传》中,唐代台州刺史段怀然赞颂怀玉大师的那首诗吗?目睹大师们慈祥的神情,超然的心境、从容的姿态、淡定的言行,我再一次被震撼,被感动,被折服。这种告别尘世,看破轮回,笑迎金台的方式,不正是怀玉再来吗?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珍藏于心。翌月,式愿大师圆寂,其弟子能杰大师接受邀请,住持延恩。能杰大师11岁剃度出家,学佛参禅,寻师求道,先后出任温州仙岩天护寺、圣寿寺住持,是天台宗佛门龙象。他瘦长个子,面容清癯,目光睿智,梵行冰清;他从温州承愿而来,一袭袈裟,续焰传灯,闲行闲坐,和合众缘,不断精进;他亲历亲为,主持设计、修建,汇聚十几万温台皈依弟子的力量,先后投入五千多万元资金,完善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智者大师殿、章安大师殿、祥云楼、教学楼、观音宝塔等师傅未竟的工程;新建了山门,玉佛、金刚两殿,藏经、钟、鼓、精进、迎宾五楼,客、五观、妙法、静观、止观、祖师、十方斋七堂,以及左右厢房、僧寮、围墙、听雨轩等;新造塑像54尊,创办学佛善心互助会,复办章安佛学院,开办天台宗文化暑期体验营,那随遇而安,行云流水般的僧人,在此常住的就有50多位……至此,延恩寺香火日隆,声名鹊起,寺史祖迹可寻,僧光遗教可惠,宗风灿烂浩荡,达到了建国后的首次兴盛。2009年11月24日,能杰大师升方丈座,成为建国以来临海历史上的第一位方丈。作为台州市政协委员、临海市政协常委、佛教协会会长,他不停地思考着,实践着党和政府的宗教法规政策,弘法普法,利乐有情,香传台温,名播梵宇。 今天,当我们悠游橘海,穿行柏林,随袅袅香烟踏进延恩山门时,往往会诧异于该寺的布局、颜色和塑像。在能杰大师的设计理念中,全寺分为三个区块:中区朝拜,位于寺的中轴线。重重梵宇,由低趋高,分别为山门,金刚、天王、大雄、玉佛四殿。因为佛之所在,所以中区以黄色琉璃置顶。黄为土,表中央,显吉祥,金碧辉煌,以示敬仰皈依之心。金刚殿内,笑容满面的弥勒菩萨正在迎客,八大金刚分立两侧忠实护卫。 天王殿里供奉着天台宗的护法神伽蓝关公塑像,手提青龙偃月大刀,一身凛然正气。大雄宝殿迎门正中书写着佛的名号“调御丈夫”,殿内左右塑着十六尊者像。殿外东侧为智者大师殿,西侧为章安大师殿,两殿内各自供奉着天台宗的24位祖师像,表明延恩寺继承天台宗法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礼佛日,初八、二十三大和尚讲经日,以及佛诞节、佛事日,近千人在此礼拜,香烟环宇,梵音贯耳,好一派极乐景象。东区生活,是僧侣和居士的起居饮食,诵经听法之所,因出家人穿缁衣,故瓦为黑色琉璃,并以48米长廊隔离殿堂。西区教学,特保留传统的黑色土瓦,以示正本清源,分灯传法。其与殿堂之间也借一条45米长的排房隔开。方丈所居的祥云楼则在两区之间,楼门上悬挂式愿老法师手书的横匾:“成就如是”。在教学区的四合院里,南边是教室,东边一排“四依楼”为佛学院学僧宿舍,西边一排“八正楼”为教师所居,北边居中的两层木楼修建于民国年间,上层为三圣殿,底层为办公场所,背面的山坡上,有掩映在修竹古樟中的塔林,三座石塔分别纪念着该寺祖师怀玉、六可、式愿。院子内,有上百年历史的银杏和桂花各一株,门外南面还有一块枇杷林,北面则为翠竹园。在寺的山门左侧,屹立着一座仿唐建筑的观音塔。塔共三层,中空,可盘旋而上。站在塔的顶层围廊俯瞰,延恩寺气势恢宏,法相庄严。2005年初我第一次从该寺调研归来,写了《延恩寺》七绝一首。云:“森森古柏百年栽,飞锡高僧宝地开,禅语慧思三智种,菩提心上涌泉来。”此后,多次探访古寺,三次在寺中休憩问学,拜谒法师,言语往来,对大和尚敬仰有加,又拟就七律一首《访延恩寺谒能杰方丈喜赋》:“锡飞天柱结人境,泉涌莲花化橘林。幽柏无声千古色,娑婆有梦六根喑。章安嗣法舞龙象,贤者传灯演本心。此在红云遥顶礼,延恩深处听潮音”。一天清夜,大和尚结跏趺坐于床榻,我寻机趋前请教,当问及寺里佛教文化时,他微微一笑,朗朗道出心愿:延恩寺在历史上几度兴废,但也因此传承了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的三大法统。今逢盛世,身处台州,肩负重任,当以传承和弘扬天台宗为己任。一个寺庙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灯弘法,诵经参禅,建殿塑像,无处不现文化。2010年新办的天台宗文化体验营,就是台州唯一的向年轻人集中宣讲天台宗法,弘扬忠义正信,提高道德修养的一次尝试,是普法、修行的又一种路径。每年一期,每期150名。修行不在外部,须当内求,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因此,延恩寺提倡心香一炷礼佛,逐渐淡出香烛。这样顺自然,敬天地,护众生,既契合佛理,又能环保,还节能开源……大和尚之语,醍醐灌顶,宛如棒喝。刹那间,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啊,尽管柑橘香浓,普通;寺庙香淡,神秘;正好像僧俗的缁衣白衣,外形不同,但于闻香而言,本质同理,即不执著香之浓淡、有无,而惟求内心的空净。清香一炷,宁静高远。 橘香有时间性、空间性、阶段性,而寺庙之香则四季六时无处不在,尽管有时无形无影。而且,这两种看似独立无关的香,其实是有因果渊源的。点破了,这无核蜜橘之香,种因就在天台宗的寺庙里。当然,那还得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说起,当时,有一个法号智惠的日本天台宗僧人来到祖庭天台山国清寺留学求法。一天,他购食天台山柑橘之后,被其吸引,遂携带回国,在九州大仲岛(今鹿儿县长岛)寺院内栽培,后经实生变异为无核,因为是从中国引种,且糖度远高于其他水果,故称“唐蜜橘”。由于日本僧人回国时多取道温州,而又名“温州蜜柑”。还有一种说法是,智惠回国乘船时购买了几篓温州蜜柑,寺院的僧人品尝后,随手把籽扔在院中,第二年长出了橘苗。此后,“唐蜜橘”传入世界各地,大约在二十世纪初,又重回娘家母体。用柑橘界泰斗吴耕民教授的话说:“因其出自本土,本性不变,仍适应我国温暖多湿的风土,故发展之速,栽培之盛,反有超过日本之趋势。” 据史载,涌泉的无核蜜橘即是温州蜜柑的俗称,原为浙江宽皮橘的地方品种。涌泉的梅岘村,为临海最早引种地。1943年,时任浙江省第六区(台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副官的当地人马贤忠,从奉化大丽园农场购买了200棵无核蜜橘苗,由其两兄弟分别栽种在村里的双墩、西桥头地块。至今该村尚有一棵长在山坦,高4.8米的“老寿星”还健康活着,且多子多孙,硕果累累,平均年株产400多公斤。为此,我亦有《题梅尖山》诗:“灵江九折巨轮环,倏忽潮头笑等闲。三闾再吟新橘颂。风流应数梅尖山。”由此可见,寻根溯源起来,不但镇名,就连蜜橘也是因寺而起。真可谓,大千世界,万物有因。尽管有时表象偶然,其实本质还属必然。橘乡、橘园、赏花、品橘;寺庙、佛像、拈香、礼拜;泉涌、寺立、花开、果结;均互有因果,各成因缘。拈花成佛,闻香悟道。一花一世界,一香一菩提。真是至理名言啊!看如今,许多人只求目的而不问手段。殊不知,无常有常,无缘有缘,皆因致之。若无善因,何来善果。比如花香醉人、迷人,寺香醒人、度人,而智者只为因而做,以因为本。善护当下一念,即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成就当下。闻香,当作如是观。 诚然,当下涌泉之香还有许多,诸如一月红颊草莓的奶油香,四月兰田滕茶、大山水古茶的幽香,五月乌黑桑葚的芬香,六月枇杷的清香,七月东魁杨梅的奇香。还有南屏书院的书香,以及书香中走出的南宋丞相杜范,明代大旅行家王士性,清代左侍郎冯甦,女诗人陈珍,文学家冯赓雪……那一行行留在青史,永不消失的墨香。于是,花海橘林,橘海花浪,橘香向上飞升,夹着泥土气息,众果芬芳,书本墨香,向镇区海拔最高,有“江南香格里拉”之誉的700米兰田古村落飘去,然后,携带着天然大草坪的青草香、野花香,茶香,飘向台州湾,飘向东海,飘向世界……我曾赋诗这样赞美涌泉:“蜜橘生倾国,梅桑莓亦奇。疑非世上种,泉涌结菩提”。 有一位方外至友,曾书赠一横幅予我:“心静闻妙香”。我揣摩其意,思绪万千:是啊,处在喧嚣的当今社会,浮躁的芸芸众生,无常的万事万物之中,人生几多诱惑,心性极易蒙尘。急功近利,趋炎附势,两面三刀,变脸负恩者随处可见。虽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但名缰利索,美女金钱面前,血肉之身很难不动不乱。因此,如何明心见性,洗心净灵,这是一个高高的门槛。跨过去,则六根清净,斩魔除障,任身边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岿然不动,一如既往修当下之善因,护当下之善根。 所以,闻香当下,是鼻闻,是心闻;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修为。在造物主面前,闻香处即休闲处,修炼处,洗心处。是放松身心,解开自我,纾展胸怀,坦然面对无常,涤却陈腐庸俗,牢牢把握当下,提升人生境界;是以平和、开放、包容、宁静之心态,谱写社会大爱,丰富生命内涵,延伸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是在苍茫天地之间,万丈红尘之中,虚实变幻之界,明了因果,辨析因缘。这一切,就是闻香之真善美,闻香之戒定慧,闻香之无上妙境! 泉涌莲花开、橘花开、心花开;心静闻花香、闻清香、闻妙香……拈花一笑,心香一炷,向内心修,以涌泉报。正当我沉思冥想时,一个念头刹那间闪现:这泉、寺、镇、橘的因缘和合,成就了涌泉的吉地祥物。顶礼延恩,闻香涌泉,应是天理、地理、情理之必然。于是,我在不经意间再回首涌泉,蓦然发现,柑橘园瑞香升腾,观音塔金光闪耀,延恩寺祥云环绕,涌泉镇香光庄严,隐隐约约之间,天空传来悠扬的梵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啊!涌泉闻香,绕身有味,闻香涌泉,沁心无形……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