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人物>>正文内容

医学“神探”吴梅筠

    在四川大学有一对令人敬仰的伉俪,既有共同的姓氏,又有着共同的专业、共同的情调……这么多的共同,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就了共同的事业。他们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法医学家吴梅筠和吴家馼。2003年7月,在两位教授从教50年暨金婚年之际,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家馼、吴梅筠从教五十年》一书,分同仁师生情谊篇、论文篇、论文摘要篇和工作生活学术交流篇等四部分,表彰两位携手共进、风雨同舟50载的老人为我国高等法医学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今天我们文章要描写的主人公就是黄岩籍的女法医学家吴梅筠。
    1926年4月8日,她在黄岩县头陀的一所老宅子里呱呱坠地,父亲为清秀的女儿取了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梅筠。少年时代,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她学会坚毅和坚强。她喜爱文学,欣赏鲁迅先生的冷峻和欧洲中世纪骑士的荣光。今天,当我们翻开吴梅筠理性而严谨的学术论文时,准确的表达、畅达的文字中仍然浸透着文学带给她的那股清新气息。
    吴梅筠的中学时期基本上是在抗战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度过的。苦难的经历不仅锻铸了她不屈的性格,而且造就了其进取的意志。1946年春,伴随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在黄岩县立中学读了整整6年书的吴梅筠顺利毕业了,并在几所录取她的高校中最终选择了上海医学院。1952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即参加国家卫生部在南京举办的法医学高级师资培训班学习,师从中国现代法医学鼻祖林几先生。在林先生的麾下汇聚了19位年轻人,湘雅医学院毕业的吴家馼也忝列其中。法医学,就像一根温柔的红绳将两颗心紧紧地拴在一起。从此以后,两个具有卓越才华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相偕一生的风雨之路。
    1953年7月培训班结业后两人被分配到四川医学院,这所由外国教会创办的大学从此有了法医学专业。吴梅筠和吴家馼是在这年的6月18日喜结连理的,也是在这天,二人怀揣着国家卫生部的通知起身前往四川医学院。初来乍到,两人毫无教学经验,内心未免忐忑不安。当时教学和科研条件异常艰苦,没有一本正式的法医学书籍和期刊资料,没有专业指导老师。没地方住,他们只好借住在一位教授家中局促的房间内,没有书桌,只能趴在床上备课、刻讲义。2000年,当他们回忆起那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时,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头一年上课,没有条件开实验课,心中一直很内疚。为此,找到第八教学楼的一间棚房,略加整修,用来饲养动物,制备抗血清,开出了法医物证实验课,接受法医物证及法医毒物分析检案,向法医学理论联系实践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新婚燕尔的吴梅筠和吴家馼除了授课之外,还是一位“编外公安”。凡成都及周边地区发生的重大死亡案、爆炸案和中毒案的检案工作每每叠映着他俩的身影。有一位记者曾描述过吴梅筠早年的检案生涯:“无论是挺着大肚子还是奶孩子的时候,无论是在阴森森的山林里还是在肮脏的水沟边,没有照明她就用手电筒勘察现场,没有手术台她就蹲在路边解剖尸体,没有自来水她就用双手刨开血污和淤泥。面对着那些尸体,她总是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案……”作为女性,吴梅筠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她的许多学生和同事也许压根儿不会想到,这位优雅端庄的女教师,她所承担的侦破工作,会是如此这般的“神秘”和“浪漫” 。20世纪50年代曾在成都轰动一时的话剧《第一计》就是根据夫妻俩参与侦破的一个案件改编的,“神探夫妇”的美名由此传开了。吴梅筠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每当她与丈夫在法医鉴定书上落笔为文时,这些文字必将关涉到某些人的“生”与“死”,责任异常重大。在近五十年的办案过程中,让二人欣慰和自豪的是,由他们发出的难以计数的鉴定书没有一张有差错,这背后蕴含着他们多少辛勤的汗水。
    活到老,学到老。已过知命之年的吴梅筠于1980年至1982年赴美国进修免疫血液学。1983年四川医学院建立法医学教研室,她受命担任教研室主任,并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亲子鉴定。吴梅筠曾亲历过一段啼笑因缘,让人窥见其中的荒唐无稽:某老人有一已婚儿子,膝下有女无子。老人责怪,遂于他处为儿子“借”得一女子与之同居。不久,女子果然怀孕,产下一子。然而几年之后,儿子风闻女子与父亲有染,遂怀疑当初之事,求亲子鉴定。经过鉴定,吴梅筠告诉众人,一家人大惊。原来,该女子风流,另有相好,所生之子与某老人父子皆无关。有时候,德高望重的法医学家能平息各方喧嚣。
    1984年6月至12月吴梅筠赴澳大利亚进行计划生育合作科研。1985年1月作为国家教委组织的法医学教育考察团成员兼翻译赴美国考察。1986年华西医科大学(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成立法医学系,吴梅筠任法医物证教研室教授兼主任。她带领教研室全体同志建立了法医物证、红细胞酶型、生化、HLA、单克隆杭体、DNA指纹技术和PCR分析等实验室,使教研室真正成为出人才、出成果的基地。她是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和四川省法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0年、1991年曾两次赴日本参加第一届国际法医学进展学术会议和日本第75届法医学学术年会,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长期从事病理学和法医学的教学、科研及检案工作,科研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她著述颇丰,主编《法庭生物学》、《法医物证学》、《血型血清学及物证检验》和《英汉对照法医学词汇》,参编、参译13本书,获卫生部、教育部和四川省优秀教材奖、优秀教育成果奖3项。曾荣获成都市劳动模范、优秀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第二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事迹被载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妇女与科技发展》之中。她曾任国家教委法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医学会理事、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物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法医学常务理事及法医物证检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法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医学杂志》副主编及英文编审、《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和《中国输血杂志》编委。吴梅筠在法医学的园地上努力耕耘,为中国法医学事业,特别是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与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法医学系的建设、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她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2名。她曾告诫学生:“做学问在年轻的时候要全面发展、开阔视野,做‘万金油’,当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独专一门,做‘金钢钻’。”现在国内有许多有经验的法医都是她的徒子、徒孙,“神探”的传奇在继续。1999年,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成立,已退居二线的吴梅筠和吴家馼在忆及几十年的检案生涯和培养的遍布全国各地的法医学人才时,不禁吟诵起一首意味深长的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成都百年百人》一书,将他们的事迹作了专门介绍——《成都神探夫妻吴梅筠和吴家馼》。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曾经建立的不朽功勋,法医学的史册上会永远记载着一对传奇夫妻两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吴梅筠和吴家馼。

 图1:吴梅筠教授像
 图2:《法庭生物学》封面
 图3:《成都百年百人》封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