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佛教文化纵横录
黄岩雄踞天台、雁荡之间,襟东海,倚括苍,九峰、委羽、嵩岩、翠屏环列,历史极其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小邹兽”之称。除传统的儒学和道教之外,佛教文化在黄岩也是源远流长的。据志书记载,三国东昊赤乌年间,黄岩建有委羽寺、广化寺、宝轮寺、广孝寺、多福寺、演教寺等等六座寺院。南宋时黄岩有寺院87座,元代时县城的明因寺为两浙尼寺之冠。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僧会司于明因寺,管理全县的佛教事务。民国时,黄岩有200多座寺院,嵩岩山的法轮寺和十里铺的崇善寺均为传戒的寺院。本文旨在用理性的视角发掘黄岩区域内的佛教文化,让大家更加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一、佛门圣迹 辉映千秋
瑞岩寺
○瑞岩寺与智顗大师
提起黄岩佛教,首先得说瑞岩寺,说瑞岩寺就得讲智顗大师。智顗(538—597)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河南许昌)。他是粱元帝时散骑常侍陈起祖的次子,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也称“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与黄岩有法缘,他到天台创立天台宗之前,曾先于黄岩瑞岩搭茅棚精修。在陈太建七年(575),他才率弟子慧辩等20多人到天台山建草庵静修,在天台山九年,构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创立了天台宗。
○瑞岩寺与曹洞宗和日本曹洞宗
瑞岩寺距黄岩县城45里,四周群山环拱,清溪倚流,景色秀丽。唐昭宗景福元年(892),禅宗青原系(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高僧师彦(?一932),俗姓许,闽中人,来到黄岩传播佛法。唐末,青原系析出曹洞宗,瑞岩寺成为浙东曹洞宗名刹。宋时,瑞岩寺规模宏大,居台州362座寺院的第4位,在黄岩居于首位。据《五灯会元》记载:瑞岩寺还有如胜、义海、智才、法恭等等高僧。
南宋乾道年间,参政钱端礼家乞瑞岩为香灯院,赐名“移忠昭庆寺”,不久,其孙钱象祖又复为瑞岩寺。南宋宁宗年间,江西宣丰洞山曹洞宗十三代传人如净住持瑞岩寺。如净(1163—1228),俗姓俞,号长翁,明州(宁波)人,少年出家,十九岁入雪窦山拜智鉴为师嗣其法,云游四方20多年,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入黄岩瑞岩寺。如净广收僧徒,当时曹洞宗为鼎盛时期。如净大师于第二年离开瑞岩寺,历访名山大德多年,最后住持宁波天童寺,世有“天童如净”之称。日本憎人道元来中国,访天童寺,拜如净为师,成为如净大师的三大弟子之一,并受传秘笈及法衣等。据《台州高僧传》所记,道元曾居瑞岩寺多年,写有大量的著作。道元回国后,创日本曹洞宗,成为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开创者,黄岩瑞岩寺→宁波天童寺→日本曹洞宗,枝蔓连衍。如净大师行世有《如净和尚语录》两卷。
据朱幼棣先生考证:寒岩义尹是日本德顺天皇的皇太子,他二十五岁时投日本曹洞宗创始人道元门下。寒岩义尹曾两次渡海来中国,第二次在1264年,这时道元去世已多年,他携带道元《永平广录》10卷到祖庭寻找高僧校正,先到宁波天童寺,后南下黄岩瑞岩寺,找到高僧义远,请他为《永平广录》写序与跋,并交流佛法。《永平广录》是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的经典著作,从这件事上说明黄岩瑞岩寺在日本曹洞宗憎众心目中的地位与份量。
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院桥东鉴村,始建于三国东昊赤乌三年(240),据日本佛教学者木田知生考证,广化寺为江浙最早36座寺院之一,并于1992年重建。寺宇背靠大屏山,四周山峦如莲花瓣环抱,山门前不远有两座小山如钟、鼓分左右对峙相立。有诗云:“九瓣荷花绕宝寺,钟鼓两峰守山门。”寺前有水池清鉴,俗称“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山形奇特又富灵气为各地少见。
二十一世纪初,新昌大佛寺高僧悟道法师兼任方丈,于旧址兴建玉佛殿,投资费用达几千万元,都是各界人上赞助的,其玉佛殿单体建筑规模素自“亚洲第一”之说。2007年5月,被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灵石寺
灵石寺原称甘露寺,建于晋隆安二年。史料记载戴,东晋时,孙恩在海上起兵,占据章安后,并于甘露寺开辟造船基地。不久,天降飞石,吓得孙恩慌忙撤了兵,因此,山名改灵石山,寺为灵石寺。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参知政事(副丞相)谢克家为台州知府,乞灵石寺为香烛院,赐名“教忠崇报寺”。相传一只巨钟,从海门浮江而上,到了灵石,钟上镌自“西度钟”三字。明代,黄岩县令高材与袁应祺都留有咏灵石寺的诗。
明代后,灵石寺逐渐衰落,清同冶九年,县令孙熹改灵石寺为“灵石书院”,这座名刹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灵石寺至今尚留清代乾隆年问重修的大殿五间,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1.5米,进深17米多,抬梁式结构,大殿有正方石柱42根,为江南各寺院建筑中罕见。
现大殿西侧尚有灵石寺塔,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始建,八面七级,楼阁式砖木建建筑。1988年重修时,发现该塔的内结构很奇特,层层有宫,宫宫有物,出土文物自五彩泥塑、陶制、木刻、石雕、铁铸的佛像,还有贝叶经、经书、铜镜、银盒、舍利珠等等近干件珍贵文物。花纹砖有山水及戏剧人物等图饰,还有唐“乾德二年”、清“康熙二十年”等重修时的纪年塔砖。
宝轮寺
宝轮寺位于院桥鸡笼山北麓,三国吴赤乌年间建,与广化寺遥遥相对,寺四周有六座山峰环绕,形似宝轮而名,属天台宗。寺旁一池清水,映出宝轮。寺后自—块碧石,旧志记,此石“每润泽有光,则天必雨。”
觉慈寺
觉慈寺位于宁溪蒋岙山口,初建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宋元明时期名声甚大,明高僧宗泐曾任住持,清光绪年间毁于火。1993年重建大雄宝殿,规模大不如前了。
现录古人咏觉慈寺诗两首:
踏破白云登上万,肩息尘土浣禅床。
千山月色令人醉,半夜梅花入梦香。
南宋戴复古:《游觉慈寺》
当年宝相傲红尘,玉筒丹书旷世闻。
宗泐声名传异域,觉慈嘉誊冠禅林。
佚名:《过觉慈寺》
庆善寺
庆善寺位于县城大寺巷,建于晋永和元年,古时的建筑规模十分宏大,俗叫“大寺”,寺前的街亦叫大寺巷。庆善寺地处县城热闹地段,历代香火极盛。该寺在明代被倭寇所毁,惟寺前东南侧的庆善寺塔尚存。
庆善寺塔,俗叫“大寺塔”,建于南宋高宗绍兴一十年(1151),六面五级,塔内原系中空,缘梯盘旋可达顶层。宋王十朋宿庆善寺时留有诗:
刚被篙工误,迟留一日装。
川途隔浩渺,灯下乱昏黄。
呼仆回行李,寻僧宿上方。
山前十里雪,夜入梦魂香。
九峰寺
五代末,高僧德韶(891-972)于黄岩城东九峰山下建“瑞隆感应院”,俗称“九峰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兴善寺”。德韶并于寺前建“瑞隆感应塔”,俗称“九峰寺塔”。宋宣和年间,九峰寺毁于寇,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重建。
“瑞隆感应塔”为仿砖木结构,初建于吴越王年代,八面七级,仿楼阁式建筑,高35米多,分塔刹塔身及基座三部分组成,顶为葫芦形覆钵式,黑色简瓦飞檐,各级的塔身均置有佛龛,两壁还贴有模印千佛砖。石砌须弥基座刻有狮子、麒麟等祥瑞之兽。腰檐迭出,下按斗拱,枋木柱。明代后,九峰寺衰落。清同冶年间,黄岩县令孙熹改九峰寺为“九峰书院”。今寺宇废毁,惟“瑞隆感应塔”尚存。
德韶系浙江龙泉人,俗姓陈,佛教法眼宗的第二祖,他十五岁于当地龙归寺出家,第二年,受戒于信州(江西上饶)开元寺,历访各地名刹,后入天台山精修。吴越王钱弘赐号德韶为“大禅师”,尊奉为国师。德韶居台州三十多年,晚年在黄岩建九峰寺和九峰寺塔。宋太徂开宝五年(972),德韶在天台山圆寂。《续高僧传》戴自德韶的小传。
东震堂
东震堂位于县城双桂巷东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是黄岩城著名的尼姑庵之。大殿五开间,东西两庑各自好多楼房与山门镶接,构成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规模较大,常住田也不少,兴盛时期尼姑达几十人。东震堂以医药济世,奉祀“陈药师”,据传凡自病的善男信女到陈药师面前跪拜求冶,病很快能得痊愈,香火极盛。其中以谛兴师太最为出名。
谛兴师太(1903—1992),俗姓江,名兰初,黄岩剑山人。她五岁出家,在东震堂精修,并多次主持重修东震堂。谛兴师太精于易理,以卦闻名,地方上不少人碰到疑难之事,都上门求她卜一卦,民间影响很大。她于1992年圆寂,享年八十九岁。她的“三黄散”及“金黄散”等秘传特效之药,对疔疮毒疽之类外科疾病极有疗效,凡上门求药的人,不论贵贱贫富善恶智愚,一律免费施给,以药济众,深得民众的好评。治病救众生是东震堂的一大亮点。二十世纪初,由于黄岩中学校舍扩建需要,东震堂迁建方山西麓,改名“东震禅寺”。
据清《光绪黄岩县志》所记,除了上述寺院外,黄岩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还有多福寺、广孝寺、演教寺等等,建于晋代的还有慈云寺、鹫峰寺、永寿寺等等。建于唐代的还有净土寺、常乐寺、报恩寺、广慈寺等等20多座。建于宋代有嵩岩山上的法轮寺(俗称前寺)与常寂寺(俗称后寺),胜果寺、天长寺、明寂寺等等8座。建于元代有方山寺、天印寺、万寿寺等等多座。当然县志上没有列榜的尚有很多,这说明唐宋年间黄岩的佛教极盛,从中也反映了黄岩地域人口状况及经济与文化的发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民国时期黄岩新闻出版物初探
- 下一篇:赵之谦与黄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