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非遗>>正文内容

翻簧竹雕

  编者按:黄岩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以来汇集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同时,这里拥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每个黄岩人述说着它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黄岩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据悉,到目前为止,黄岩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本报在“橘乡文化”栏目里,陆续为大家介绍这些分布在我区的各种非遗文化。
  一提到雕刻,在我们黄岩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翻簧竹雕,它婉约、秀丽、精致的雕刻特点深受大家的喜爱。同时,由于它在制作上能把数片簧板拼合起来,几乎看不出痕迹,堪称“天衣无缝”,在国内工艺美术界同青田石雕,东阳、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
  翻簧竹雕是黄岩的传统工艺,始创于清同治九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民间竹刻艺人陈尧臣所创。黄岩是国内最早创造翻簧竹雕的产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该手工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其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配上红木等其他装饰材料,制成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雅扇等各种工艺品,再在上面雕刻成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产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特别精致。翻簧竹雕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据悉,清同治年间,黄岩西乡盛产竹子,乡村从事竹、木制品艺人甚多。东山蔡阳村一位技艺高超的竹篾师傅制作竹篮、竹盘、竹盒特别精巧,产品出售之前都先送到陈尧臣的作坊,请他在竹制品上雕刻图案,从而售价大增。陈尧臣从中受启发,便和那位师傅合作,将竹簧从毛竹中劈出取出来,制成手掌形的掌扇,上雕以人物山水,并将掌扇称为“雅扇”,以示与蒲扇、纸扇、芭蕉扇不同,一时销路颇好。同时,陈尧臣兼作竹刻对联生意,很受欢迎。当时黄岩知县孙熹书法不错,兼有大书家赵之谦为幕僚,求者若云,孙应接不暇之际,常令赵为之代笔,孙熹见陈尧臣雕技甚高,便延请至衙内雕刻竹对联,每日付给120大钿。这种对联文雅古朴,很受人喜爱。当年赵之谦书写、陈尧臣雕刻的书法竹对联至今尚能在黄岩见到。当时,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店号为郑益昌。1929年,黄岩翻簧竹刻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33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中获特别奖。后翻簧销路不旺,师竹馆勉强维持,郑益昌几经波折后倒闭。至上世纪40年代末,黄岩翻簧竹刻艺人不到10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翻簧竹刻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并发展。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慕名特来黄岩,参观黄岩翻簧竹雕,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黄岩翻簧竹雕采用国画手法,把绘画技巧与雕刻刀法融为一体,有画面、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真不愧浙江三大雕之一。”并收藏已故老艺人陈方俊先生根据唐寅作品雕刻的《秋风纨扇图》掌扇一把,后珍藏于上海博物馆。同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专程来黄岩拍摄翻簧竹雕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向全国播放。但到了70年代末,由于西方工艺品的兴起,导致东方工艺品(翻簧竹雕等)的衰落。
  1998年,黄岩翻簧产品在黄岩区政府扶持下,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1998年,一直从事翻簧研究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罗启松成立“台州市黄岩翻簧研究所”并任所长,带了数个徒工学艺至今。在罗启松的努力下,黄岩翻簧奏响了一曲曲凯歌。1999年黄岩翻簧产品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5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荣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在博览会上受到有关领导的赞誉。2006年5月,台州市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罗启松、顾启望成为该馆重要的两位翻簧竹雕艺术家。
  2007年,翻簧竹雕先后被区政府、市政府、省政府列入黄岩区、台州市与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