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概况>>正文内容

池太宁:黄岩城墙变迁史

    唐代在李世民“贞观之治”以后,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就是在全国各地增置了许多新县。黄岩当时叫永宁县,就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把它从临海县分出来的,县治就设在永宁山( 方山) 脚下(今天的城关)。既然是县城,就得有城墙,“ 旧城周邑之域, 九里三十步?? 唐上元中筑( 见《万历黄岩县志》)。不过当时筑的是土城,历唐、五代、北宋,到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范仲温当知县时,一场大水把土城冲塌了。

    范仲温的弟弟是宋朝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倒不是因为官做得很大,而是因为给中华民族铸造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概括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他祖籍河北幽州(今北京一带),唐末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范仲淹作为北宋名臣,其政绩历来有百姓口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入朝任枢密院副使,接着又拜为参知政事(副相)。范仲温是庆历四年从宁海军节度推官调黄岩任知县的,都是七品芝麻官,并没有靠弟弟当朝而升迁。范仲淹为推行新政,受保守派夏辣等诬陷,到庆历六年写《岳阳楼记》时已贬“知邓州”,成为“迁客”了,而这时范仲温却正在黄岩任上。

    范仲温在黄岩是实践了乃弟的精神的。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的第二年,即庆历七年,黄岩洪潮泛滥,冲毁了城墙,百姓溺水者无数。范知县连忙教大家用现成的竹木扎成排,亲率官吏日夜不停地抢救,数千人在他的努力下得以存活。洪水退后,上司要他组织群众修筑城墙。他与大家一起商议,有人主张还是“筑土为城”,不过这老办法要有点革新,在外墙贴一层砖,牢固一点。他认为用人力来“筑”所花的劳动力太多,而且要阻挡洪水冲击,贴一层砖哪能持久,还不是和原先的土城一样会被冲毁吗?经他集思广益、独立思考后,终于决定:聚集民众,积土成山,再用几百条牛来将泥踩实,形成土城,然后在外层用长条石互相接榫,筑成墙面。这种泥心石面的城墙,再也不怕洪水冲击了。为了便民、排水、防洪、防寇,还开了八扇城门,每扇都设计了城门闸,可随时启闭。城墙筑成,全县上下一致称赞他一心利民,又设计得周密完善,正是难得的好父母官。然而泥坯到底不能持久,到南宋末年元军下台州后就攻黄岩。也许因城墙已倒,牟大昌等只好选择北部有险可守的黄土岭来抵抗,失败后也无法退守黄城,只得在佛岭、盘山一带与元军周旋。

    到明初,朱元璋命永嘉侯朱亮祖来守台温,这个方国珍的地盘没有城墙实在不好守,于是下令再筑黄岩城。不过这城筑得很小,周围只有三里,比原来的唐城小得多,似乎只是县衙的围墙。也许土城不管用,朱亮祖这次全用石料,筑得相当坚固,这样,战乱后的黄岩城可安稳多了。可惜这城墙只用了十几年时间,明初,倭寇猖狂,常来劫掠台州沿海一带,造成很大威胁。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海防,方国珍的侄子方明谦为副使。方明谦是“沿海通”,建议沿海设卫所,四丁抽一以充卫所之卒,用屯田法来解决军饷问题。这可是个好办法,朝廷就命方明谦负责在浙东沿海筑城。当时台州设立了海卫门、松卫门,按规定一个卫有5000多兵,由都指挥使司管辖。还设了健跳、新河、桃渚、楚门等所,千户所有兵1120人,百户所有兵120人。卫下辖5个千户所,这样大小联比以成军来守卫军事重地。洪武二十年二月,海门卫指挥使司急于要建筑卫城,这是军事需要,汤和下令拆掉朱亮祖建的黄岩城,将石料运到海门去筑卫城。海门卫城高2.5丈,周围5里30步,还从海门到黄岩筑了驿道,沿途设立烽火台,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侵犯。

    小城服从大局,于是黄岩又没有了城墙。黄岩的知县们只得以木为栅,筑起了木城。木城当然抵挡不住倭寇,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五月二十八日,倭寇2000多人,在福清贼首邓文俊的带领下直入黄岩城,知县高材只得率兵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黄城。倭寇踞县城七日,纵火抢劫,人民涂炭。高材上书要求重建黄城,当年冬上宪派通判傅倌来黄督建。不久,高材因县城失守而被免职,其实他倒是个好官,黄岩无城可守,被倭寇占据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接任知县汪汝达,吸取高材的教训,尽全力筑好新县城,于次年十一月完工。这一次筑的县城倒是像模像样的,不但周围扩大到7里,而且城基厚3丈,高2丈,城上有975个垛口。开了镇海(东)、应秀(东南)、迎薰(南)、液金(西)、拱辰(北)五座城门,以及东陡门、车浦陡门、南陡门、东浦陡门四座水门,各设木栅,可启闭通航。在南、北两门上增加了炮台。并且疏浚了护城河,还在城东南开凿了金带河。这样,虽不是固若金汤,倒也可以一守,是黄岩最好的县城了。

    这座县城经历了明清两代380多年,据县志载,清朝在顺治、乾隆时代都曾大修过城墙。今天我们还能见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和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的黄岩城砖,可见这两个时期也曾修理过。直到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春天,因为日军飞机轰炸,为便于百姓疏散,省政府下令拆除。其实四周都是江河,当时只有南门金带桥,北门浮桥,西门五洞桥,东门东禅桥和新罗桥(柏树巷),城拆了哪里就能逃得快?适足以说明当政者的昏庸罢了!毁我黄城,功欤?过欤?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五洞桥以东沿西江和黄中东边沿护城河的两小段城墙残址,高三米许,长不足百米,后来也都平整掉了,至今遗迹不存。

                                                        (作者系台州学院教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