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战事>>正文内容

严振非:黄岩抗倭

九、今日古迹

戚庙绝倭沥

    旧志说:“黄岩之备海寇,当在海门、金清二港。”实地采访抗倭遗迹,大多在今金清、下梁一带,明代防倭重镇新河虽属太平县,其水路出口金清港属黄岩。金清港十八汇直通霓岙山,此山在盘马山以北,为黄岩东南沿海突出的山峰,后与九郎山(原名阻浪山、即阻止海浪之山)、慈山、横街山毗连,各高约150米左右。倭寇经常在霓岙登岸,流窜黄岩内地。志载“嘉靖间倭患舶涂。”距霓岙七八里的原分水乡(今金清镇)双升村至下梁镇,有一片水网低洼地,不易排水称沥,沥地埋倭,名“绝倭沥”,沥北有座汇龙桥。
    绝倭沥原是海涂废杂地、现是一片平田。据说50年代后期改造良田或种植豆麦类农作物时,翻出一堆堆累累白骨,是明嘉靖年间杀倭埋尸之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当地梁学龙、梁学裕等40多人,在绝倭沥河道建造汇龙桥(石料),石刻“明戚继光将军绝倭处”,并在桥两端各立一块石碑。80年代初桥圮,当地乡民于原桥址后移10米重建,现桥长20米,刻原字。
    桥南有一座由当地老人筹资,于1989年建的“戚继光庙”,大殿正中坐像是戚继光将军,左右是梁六、梁七两位将军像。1993年3月,找到道光年间汇龙桥碑1块,字迹已经漫漶不清。同年9月,黄岩市文化局批准列为文物保护点。11月,在戚庙前再建5间2层楼房,金字大书“明戚继光绝倭沥文物保护点”。戚继光的塑像高约3米。保护点前300余米处,又有一座庙,1989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落成,也有戚继光和梁六、梁七坐像。
    三座戚庙以北约6里,是下梁镇三十份村,有一座“忠勇将军祠”。明嘉靖年间梁氏抗倭乡兵团长梁述、梁健、梁生是本村人。对照志书记载,明显地发现梁六、梁七是梁述、梁健谐音之误(甚至1983出版的《黄岩县地名志》,也称为梁六、梁七)。400多年岁月悠悠,三十份村和金清、下梁卷桥一带,流传梁六、梁七抗倭英勇事迹,有的近乎神话传说。这些民间传说,虽与史志记载不同,但反映了人民对先辈英雄人物抗倭的颂敬心理。绝倭沥有4座庙,表明了抗倭英雄受到世代百姓的爱戴和纪念。
    将军祠大殿3楹,较为简陋。大殿正中三尊塑像,是梁述、梁健、梁生。左首一位老者是梁氏三兄弟之父,还有华陀和财神;右首一位老夫人是母亲,还有二尊女像是梁述、梁健夫人。据当地梁氏后裔说,解放前将军祠规模宏伟,四周围墙,祠旁是坟墓,1959年掘河时毁坟拆祠,遗骨仍在,骨骼长大,可见身材高大有力。时值困难时期,食不裹腹,有一枚护心镜被一乡民换番莳丝充饥。据说这位不幸的乡民几年后临终时,昏迷中不断念着:“还我护心镜还你命!”
    当地梁氏后裔集资于1993年农历三月初九重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寿诞日,清明、冬至祭扫。大殿遗有当年园石6块,长约O.5米,高约0.25米,是梁氏三兄弟练武所用。采访过程笔者向梁氏后裔介绍先辈抗倭功绩,要求还其梁述、梁健、梁生真名实姓。以后,三十份父老多次来县志办公室,笔者提供旧志复印件。1995年9月(即农历八月寿诞日)是组建梁氏乡兵抗倭纪念日,亦是中国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日,三十份村举办了纪念活动,树立由笔者撰写的“梁氏抗倭纪念碑”。当地还准备在新建的厢房,布置抗倭史料、图片和实物,并向有关部门申报,要求将将军祠列为抗倭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石十里铺

    台州兵备道指挥佥事唐尧臣率领官兵乡兵扼守的关隘白石岭,在今江口镇唐家岙村,从黄椒公路白石王向南,沿大道到唐家岙。一条古道穿过唐家岙村中心,到达山脚,从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关帝庙登山,沿着平缓的山道约半里许,即到关下。白石岭关两边之山是永宁山(方山)向东的余脉,东为谷堆山,海拔高261米,西面山土名扫箕肚。白石关北面城墙长40米,高3.5米厚1.2米。城门高2.3米。北城门至南城门长45米,南城墙仅存10多米,白石岭地势十分险要。古城内是白石寺,明隆庆四年(1570)始建,即距黄岩平息倭患后8年,可能与纪念抗倭超度阵亡官兵义民有关,出岭从南坡下山,原有一处“义冢坦”,是否当年抗倭乡兵的墓葬,这些惜无史料可查。山下不远处,是古刹普福禅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三年(715),俗称“埠头堂”,寺前的白鹤大帝殿,历宋元明清至今千余年,是名闻台州的驱鬼镇邪、安宅佑民的保护神。
    白石岭上疾风阵阵,四季如此,昔日呼啸风中送来埠头堂悠扬钟声,故有“白石岭的风,埠头堂的钟”为一大胜景。佇立岭上,倘使时光倒流,呈现出抗倭勇士的喊杀声,伴着凄厉的大风,战旗猎猎中战鼓钟声齐鸣,金戈铁马,何等壮观! 1992年重建白石寺院庭虽小,供奉的佛像较为正统。今日这条捷径仍然昼夜行人不绝,岭上路廊茶亭自古以来,常年免费为步履歇脚行人供应茶水。唐家岙管、张两姓村民准备筹资修复白石关,纪念先辈英雄业绩。
    十里铺,即古代的路口铺,位于县南10里。台温驿道自黄土岭进入黄岩县境,经戍浦、五里牌,跨利涉浮桥入县城。经桥亭头、横街、天长街、小南门头,出县城南门,过天皇寺,沿南官河岸行,经石湫桥,到路口铺(十里铺街)。从十里铺街南端柳桥向西,转临湖官河岸行,经黄土屿、梁湖桥、店头街、大路沟,到院桥街。向西经唐家桥、柏岙街、越秀岭脚、转西南行,经陈家洋到盘山岭头,进入乐清县。
    黄太驿道,自路口铺的柳桥为起点,沿南官河一直向南行,经药山滩、璜山头街、金字坝、桐屿街、后郑、马铺桥、入路桥街。转南行,过石曲街,经麻车桥、白枫桥街、文昌阁、红台门、保全英雄庙、上泾头、麻车、后姜,进入太平新河(或从白枫桥街入泽国)。
    台温、黄太两条驿道,是黄岩古代交通主干线,十里铺地处两条驿道的交汇地,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自民国22年(1933)4月,在南官河以东建成十里铺至院桥唐岭的人力车路之后,交通干线逐渐转移。以柳桥为起点的台温驿道早已废弃,柳桥以西不足百米已无驿道遗迹。现保存驿道较为完整是十里铺街,紧靠南官河西岸。虽然有些路段改筑水泥路面,大都仍然是石板路面,街长200多米,宽约3—4米,两旁民房保持水乡小街古老建筑风貌。
    街中段的陡门庙、即是明代古庙,一块漫漶“永垂不朽碑”上,刻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时乐助施主名字,大殿之匾题款光绪丙午年(二十二午,1906年)重修。大殿端坐保界爷、关圣帝、文昌帝君等常见神像,还有戏台两厢等。大殿后面过天井有7间平房,构筑风格为明代。原有14间,东首7间于1991年拆除,建成具有规模的陡门宫大殿。经与黄岩道协副秘书长、陡门宫负责人陈仁达先生及当地老人考证认定,现存7间平房,就是明代纪念抗倭阵亡乡兵的陡门庙。
    过陡门庙往南半里许的柳桥,刻石“清嘉庆元年孟夏”,即1796年,旧志又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可能经历太平军战火。中栏额面楷书“柳桥”,望柱雕有荷莲猢狲,全长10米,宽2.2米。往西是废弃的台温驿道,往南是黄太驿道。桥北的古旧路廊,可能属路口铺舍,桥旁的古刹香积寺,旧志记载毁于明嘉靖间的倭患,由此可见路口铺亦曾遭受倭寇刀兵灾难。寺于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黄岩名士阮培元游寺访僧,有诗云“娱老枕禅悦,谈空破古愁。到此尘嚣远,方知佛日长”,“说偈人俱寂,吟诗夜正凉,楞严多妙义,更与细商量”。现在寺已废,偌大的地方除几间新民屋外,一派荒凉。
    明代陡门庙建在路口铺交通津要,能使南来北往行人驻足瞻仰,其用意深长。今日陡门庙是抗倭纪念地,柳桥是古驿道文物,鼓屿倭围浃亦不远。当地有识之士准备树立纪念碑,修复明代古建筑等,使古迹重新辉煌。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