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遗存>>正文内容

古刹瑞岩寺

  正值盛夏,受朋友相约,带着一种特殊的心情,我走进了离黄岩城区45华里的北洋镇瑞岩村。在群峰环绕的河谷里,见到重建的大雄宝殿,东晋时代的瑞岩寺仿佛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历史上,瑞岩寺是东南名刹,日本曹洞宗的祖庭之一,这里曾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墨宝。岁月如烟,它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了千余年,历经几度劫难,几度重建,香火始终不灭。

      瑞岩是朝廷下旨赐的名

  瑞岩其山不高,它的最高程离海拔只有491.1米,山石皆紫色,群山环抱,林木掩映,山清水秀,静谧祥和。

  一进瑞岩村,大团大团的凉气,漫山遍野的花木芳香便迎面拂来。我贪婪地呼吸着有丝丝甜味和异常清新的空气,浑身毛孔顿然清爽;如火的骄阳、酷热的炎热,转眼之间就被阻挡在山门之外。风的交响曲在林涛飒飒中演奏起夏日徐缓、轻盈、动人的乐章。

  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我们眼中的瑞岩,她不是窈窕淑女,也不是风姿绰约的少妇;她像一位粗犷的壮年汉子,线条刚劲,气势酣畅,给人以一种震撼的力感。它的整座山体形态从下而上,从上而下,一座山抱着另一座山合抱而成连绵起伏。它的一条一条山岗犹如卧龙伏虎,静中有动。虽然经过狂风暴雨撕咬,仍固若磐石。在汉代,瑞岩就有道教文化、尼姑庵,东晋时代佛教文化又出生于瑞岩。历史以来人称瑞岩是“仙山佛国”,是江南大地宗教文化的一块圣地。这块土地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成了让人留连忘返的一道风景经典胜地。

  瑞岩之美,它是“天人合一”、“人文合一”的绝妙佳境,是人之性灵与山川之灵在这里的吻合和同化。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文人的墨宝、宗教文化的氛围掺和成了瑞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山水所特有的清幽与空灵之美。据《赤城志》记载:佛教文化的古刹、古寺、古塔等文物和许多名胜古迹,在瑞岩久负盛名。乾宁二年(即公元895年),朝廷下旨正式赐名为“瑞岩”。这从佛教上是很吉祥的名。从这时起,寺旁的村就叫瑞岩村,这个寺院就叫“瑞岩寺”。

      瑞岩寺:始建于东晋时代

  据《赤城志》记载,瑞岩寺始建于东晋时代,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它的创始人是高僧怀玉禅师。

  阳春三月的一天,僧人怀玉禅师从潮济舍舟登岸,进入群山环绕,灵山秀水的瑞岩,只见高天流云下突兀的巨岩上紫气东来,萦绕不散。远行而来的怀玉禅师瞬时充满了敬畏之情,这就是怀玉禅师要找的瑞岩。他遥望瑞岩全景,只见山峦起伏竟秀,林涛溪声,兰幽草绿,农舍掩映;炊烟缭绕,高山、流水、人声随风而飘,或凝或散,悠扬于蓊郁的林木之间。近处:翠竹丛林,大树华盖,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远处:雾霭缥缈,峰岭峥嵘,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前山后山,茂林秀竹被阳光侵染得郁郁葱葱。怀玉禅师如入仙境地连声说道:“是风水宝地、是风水宝地”。于是他就居住了下来。然后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怀玉禅师在梅峰山麓幽谷始建了一座瑞岩寺。

  瑞岩寺周围风景秀丽,进寺院先经过一道山门,右边是一座长街头山,左边是一座祖师坟山。这两座山犹如两道高墙,又宛如两条绿色长廊,宽近20多米,至梅峰山麓寺院大雄宝殿长达数百多米。寺院的所在地是一个圆形的山谷,宽达上百米,有数万平方面积。寺院的右边一条叫方丈坑溪、左边一条叫水后门溪,这两溪流合二为一,流入寺院山门前的一条小河。小河上建有九座用石块砌成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河岸柳枝婀娜多姿。它就是我国佛教典籍中记载的瑞岩寺著名的“十里水西流”。我国的江河大都向东流,而瑞岩寺的河水却流向西方天际,甚是少见。瑞岩寺又位于这西流河水的源头地区。

  瑞岩寺东南方向的飞水岩溪水原是杨岙溪的源头水源。1959年,飞水岩建造了一个小水库,库容量蓄水80万立方。水库下面又是龙潭坑“百丈飞瀑”,结成千姿百态的水珠、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七色彩虹,美丽动人。飞水岩水库的蓝天碧水与水库下龙潭坑“百丈飞瀑”也汇集到“十里水西流”的河水之中,形成明净激流终年不息。溪水、河水又汇成万顷秀水,西流直下,浸润沃土上百里,弘扬着悠久的瑞岩山水文化。

   瑞岩寺有着很多的名胜古迹,如七星照月、九桥七塔,日月朝阳、龙潭坑百丈飞瀑、猩猩石、练功石、滴滴泉、放生池、大泽塘等。其中中国十大名泉之一的瑞岩滴滴泉,泉水澄泓,甘洁宜茗,水流甚缓,被《中国茶文化》大辞典记载。在山谷中的一片稻田之中,瑞岩净土寺塔高高耸立着,至今保存完好。黄岩博物馆的同志说,从塔砖上的文字等考证,这塔建于元代初。塔前方正地立有一块碑——“浙江省保护文物——净土寺塔”。

  到了隋代,高僧智觊大师又居瑞岩寺。智觊后来成了中国佛教主流派天台山宗的创立者。可见当时的瑞岩寺在江南一带佛教中已有很高的地位。至公元846年,唐武宗“会昌灭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岩寺也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劫难。高僧流失,佛事活动一度中落。可见佛教文化是难以触摸的,它如日升起,光照四海,又渐渐西沉,只留下隐现的华彩,或成了夕阳山外山。宋理宗时代,朝廷明官右丞相杜范(黄岩人)在兴善寺小住时,寺院寂寂,僧舍破倒。他在《宿兴善寺成小绝》一诗中写道:“废寺倏然殿宇空,早寒摧雪撼山风。急投小舍成孤坐,拨尽炉灰那处红。”从杜范这首诗中可见,那时的佛教已日渐衰微之中。

      瑞岩寺:唐代初重建

  漫漫古道的先行宗师,都是孤独的,又是器识非凡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远离红尘,艰苦跋涉,絮飘萍泊,探索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

  唐景福元年,即公元892年,青元派第六代,江西吉安高僧师彦禅师云游黄岩,传播善宗又居瑞岩寺。据宋代赞宁撰写的《高僧传》“梁台州瑞岩寺师彦传”记载,释师彦,姓许氏,闽越人。他自幼出家,秉戒无缺,悟性超群,懂得刻苦用功,是有名的青原派大师岩头的弟子,对岩头的教诲领会无疑,是一位留诸史册的高僧。名师出高徒,师彦禅师在瑞岩寺确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他非常艰苦地进行重建寺院。据《赤城志》记载,重建的瑞岩寺是一个大寺院,按原址扩大了规模。依梅峰山而居,两涧合抱,占尽地利。正殿坐北朝南,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还有东西配殿,包括僧房、斋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众。

  经过师彦禅师的艰苦重建,殿宇层层,巍峨雄伟,场面颇为壮观;晨钟暮鼓,梵音绕耳,僧语云云,香客盈门,烟火袅袅。这时的瑞岩寺有寺产田地5000多亩,在黄岩县当时87个寺院中瑞岩寺居第一位,在台州地区362个寺院中居第四位。

  师彦大师努力匡正禅林的正气,光大宗门。他按禅寺的清规,参照戒律管理寺院,约束僧人修行和日常生活的仪规,对僧众要求很严格,这在江南是出了名的。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这部著作中记载师彦定居丹丘瑞岩,“坐磬石、凛若严霜”,“师统众严整与江表称之”,形成师彦禅师法系。他的严格管理,一直沿续下来,形成良好寺风,这对后来的如净,乃至日本的道元都产生了影响。

  瑞岩寺在师彦大师主持期间,这是一段艰苦卓绝而又精彩纷呈的岁月。名师高僧辈出,法派绵延,一批又一批禅僧巨匠从瑞岩寺院走向各个寺院。仅录入佛教经典《五灯会元》的,就有南岳横龙和尚、瑞峰神禄禅师、瑞岩师进禅师、瑞岩如胜禅师、瑞岩法恭禅师等几十多人。形成法系的,有师彦的“空照禅系”、如净大师的“默照禅宗系”、“鸿禅法系”、“居禅法系”、“产禅法系”等等。他们在各寺院以法传人,犹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

  传道者是寂寞的。由于师彦在江南佛教界的声望,两浙武肃王钱氏多次召他,“方肯来仪”。但他不愿在京城久留,“终苦辞去”。这个钱氏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越王,后越王降宋。

  师彦逝后,追忆为“空照禅师”。

  唐人鉴真和尚第三次渡日失败,也曾入居瑞岩寺,筹措后再次渡日。

      瑞岩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

  南宋宁宗时期,瑞岩寺由洞山良价的第十三代高僧如净主持。如净禅师先后主持过临安净慈寺和宁波天童寺。公元1008年来瑞岩寺主持。他广收僧徒,是古刹瑞岩寺鼎盛时期,有僧人上千人,寺产田地6000多亩。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家的佛门第子到瑞岩寺朝拜、参禅或举行法会的很多。过去人们只知道天台山在日本很有名,但是知道黄岩瑞岩山瑞岩寺的却很少,其实瑞岩山瑞岩寺在日本也是很有名的。

  公元1222年,日本临济宗高僧道元在24岁时西渡,在中国有4年时间,拜如净禅师为师。道元认为如净是个伟大的禅者,在他的身上有其它禅者所没有的魅力和境界,这如一道阳光拨开了道元心头的阴霾。公元1225年,道元拜如净禅师为终生之师,然后得到如净禅师的面授。回国时,如净告诫说:“归国布化,广利人天,莫往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待一个半个,勿令吾宗致断”。道元回国后,基本上按照如净嘱咐做的。道元建的日本永平寺,就在深山幽谷中,还在总寺创立日本曹洞宗寺院,瑞岩寺也就成了日本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

  瑞岩寺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成了名刹就声名远扬。朝廷丞相、状元、名臣等和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浪迹瑞岩风光和瑞岩寺后,都为之倾情挥笔,写下了优美的诗篇,极大地增进了瑞岩与瑞岩寺的文化内涵。

  据《赤城志》记载: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台州期间,遍游黄岩的名山古刹,他在黄叶满地的秋天寻访过浙东曹洞宗名刹瑞岩寺,并赋诗一首:

  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阁郁崔嵬。

  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蒙秋不开。

  朱熹用美丽的诗句,歌颂了瑞岩寺周旁的怡人景色。那时,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观,他长期住在黄岩樊川小学著书立说讲学就徒,他到瑞岩寺的时间是1174年的深秋。人们从此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瑞岩寺规模宏大,楼阁殿宇高耸,山间泉水喷涌,是一派仙山佛国的盛景。

  南宋官员谢伋游览瑞岩后也有感而发。即兴而作一首赞美滴滴泉的诗歌:“滴沥来无尽,秋声杂水声,纵观深省后,一酌更清心”。诗人沈潦游瑞岩寺后写下的诗:“已恨初年不学仙,老来何处更参禅,雨风摇落岁事晓,卧在高岩看落泉”。宋黄岩县令王然颂云:“庵前滴滴泓泉水,流出真源嗣祖风”。这些优美的诗篇,道出了诗人的真诚善感与对瑞岩名胜古迹瑞岩寺的真实写照。

      瑞岩寺:日本皇太子朝拜

  瑞岩寺成了名刹与作为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籍明确记载日本高僧皇太子寒岩义尹曾到过瑞岩寺参拜。寒岩义尹生于1217年,京都人,为顺德天皇皇子,25岁时到兴圣寺拜日本曹洞宗的创始人道元门下。寒岩义尹曾两次入宋,第一次在中国耽了一年。他第二次到中国是在道元去世后十二年的文永元年,即公元1264年。他这一次来中国的目的很明确,携带道元写的《永平广录》10卷到祖庭寻找高僧校正。行行止止,他到宁波天童寺后,又继续向南,越过天台山和义城岭,最后来到了瑞岩寺。

  他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夕阳西坠,落霞满天,高耸的瑞岩上七彩祥云缭绕时,步入瑞岩寺的山门,找到了瑞岩寺的高僧无外义远,并请他为《永平广录》写序和跋,这也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寒岩认为,只有瑞岩寺的高僧,遁迹守寂,荷谵佛法,可以校正日本曹洞宗高祖道元的经典。这可以看出,瑞岩寺在日本曹洞宗僧众中,具有祖庭的地位。

  义远认为《永平广录》收录过泛,把它压缩到十分之一。由于要校正《永平广录》,日本的这位皇太子在瑞岩寺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寒岩归国后,开创了大慈寺,并致力于架设大渡桥和填海造田等事业,在日本享有盛誉。寒岩义尹离开尘世58年后,秘宝重光,无外义远在黄岩瑞岩寺校正的《永平元禅师语录》由日本曹洞宗最初刊行,这相对于《永平广录》而称《略录》,同为日本曹洞宗的经典之作,在日本佛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僧人白云慧晓在瑞岩寺学习时间最长。公元1266年,南宋将倾,白云慧晓仰慕瑞岩寺禅师希叟,冒险渡海入宋,被元兵所掳,历经艰辛,方抵瑞岩寺拜希叟为师,在希叟身边求学13年,禅学大进,宗通明治。返回日本后,广开门学,朝野看重,成为日本临济宗——东福寺第四世祖的祖师。

      瑞岩寺:又一次重建

  兴衰往往只在百年之间。佛教发展到清代,流弊日炽,实际上已经难见到早期佛教那种大破大立的宏大气象,禅宗的精神几乎荡然无存。在佛教的日渐衰微之中,黄岩各地也掀起一股毁寺建书院之风。千古名刹瑞岩寺,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了千余年,钟磬相闻,香火不绝,进入近代而终趋衰微。

  据《黄岩县志》记载,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发生战乱,瑞岩寺被毁于战火,从此一蹶不振。

  作为一个古刹,瑞岩寺有较多的建筑群,此时尚有一些殿宇僧舍等残存,同治八年即公元1870年黄岩知县孙熹将瑞岩寺改义塾,庙产充作校产。

  至此,瑞岩寺最后消失了。瑞岩寺的消失,也标志着如净法系在中国的消亡。山谷复归沉寂。只有空谷流音、起伏松涛、殿基断墙、蔓草荒烟、残阳孤塔,诉说不平凡的过去。可人们和僧人们仍在憧憬,寻觅着它昔日的风光。

  千多年来的古刹瑞岩寺,在久废130多年后的今天,经日本高僧提议,在省、市、区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识之士帮助下。瑞岩寺有幸于1999年12月经北洋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报黄岩区宗教局批准,于2001年1月,瑞岩寺共募集到民间资金150多万元,用于重建工程。日本临济宗福岛庆道僧人获信后汇款赞助支持重建瑞岩寺祖庭。于2002年,大雄宝殿建成完工。红灯红烛与高大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释迦牟尼佛像交相辉映,气势十分壮观。它包含了1700多年间发生的无数次因历史变迁带来的劫难与社会变革。

  瑞岩寺重建后,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会长,日本临济宗东福寺院主持福岛庆道一行来过瑞岩寺。2004年4月中旬,他又第二次组团来瑞岩寺朝拜。他们对瑞岩寺在原址上重建表示由衷的欣慰,希望瑞岩寺能够尽快恢复原貌。他还表示,今后他还将带更多的日本朋友前来参拜,让他们了解瑞岩寺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更多地了解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交流中日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发展中日友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他们还打算为白云慧晓禅师在瑞岩寺求学处立纪念碑,恢复瑞岩寺的历史禅宗地位。

  现在,在各级领导与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瑞岩寺的机耕路即将改建成汽车道。放眼未来,瑞岩寺必将重现辉煌。


  作者简介:

  叶明照,浙江黄岩任,现供职于黄岩区委党史研究室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