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旅游>>正文内容

游黄岩新城感言

    3月14日,参加区老干部局组织的逛新城活动。沿82省道西驰,折回到新前开发区,经后庄新农村,来到北城垃圾场,过二环大桥至商业街,末了参观城市规划展示。挡不住的城市化走势,但愿更科学、更宜居、更文化。感受良深的是,北城杜家村卢岙里,环山削坡成漏斗状,铺防渗厚膜,填埋生活垃圾,压实8米后,敷0.6米土层,进行防毒处理,再填埋,按此法填至60米山顶,计划20年时间,届时绿化成一座生态人造山,此计为省内第一座“符合国家卫生填埋标准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兹口占一“律”:

                                  春日寻芳澄水滨,
                                  驱车半日满目新。
                                  省道延线连永嘉,
                                  新前开发疑深圳。
                                  六车通衢数二环,
                                  后庄农宅别墅林。
                                  垃圾处理喜无害,
                              更造“绿肺”俏黄城。

    几点意见。规划室编写《魅力黄岩》宣传册上说:“黄岩,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古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此说欠妥。黄岩建县治始于唐上元二年(675),时称永宁,15年后的天授元年(690)县名改称黄岩。黄岩作为古城有1300多年历史,至于如今这块土地上出土新石器朝代文物,说明5000年前此地就有人类活动,与“古城”无涉,其时这块土地属东瓯(商周)、或闽中郡(秦),独不叫黄岩。其次,第一展厅地上有黄岩地图显示的装置,显示出城关、长潭水库、黄岩溪,以及西部丛山,但没有标出黄岩山,这是创意不周之败笔。因为介绍黄岩开宗明义要点明其由来,根据现存最早的志书《万历黄岩县志》:“黄岩县因黄岩山而名。”其三,图片五洞桥是五洞过水的(经电脑处理的效果),不实的是桥西首一洞堵塞成陆有些年头……憧憬未来要立足现实。

    还有零碎意见。如二环线大桥南端某厂房建到离桥距水(澄江)二三米处,是否科学?又如垃圾填埋场北百米处有三幢民房相邻而居,是否宜居?不惜巨资搞新项目,原答应易地重建的文保单位五凤楼,多年了仍作纸上谈,是否敬重文化?应与古建并行不悖时去擘画新意。作家冯骥才说:“失去见证的历史会变得虚无缥缈。”著名学者、倡议并得到国认可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出者郑孝燮说:“我们的文明植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代又一代的汗水浇灌发育起来的。毁掉了文化遗迹,我们就看不见我们今天发展的基石,就无法告诉后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