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方言>>正文内容

方言杂记

 

方言杂记(一)

方山


“一问三不知”

    黄岩人常把那些高高在上而不了解下情的人,或者是知识浅薄而什么也不懂的人,说他们是“一问三不知”。其实不是说他们只有三处不知道,而是什么也不知道。“三”只是一种譬喻而已。《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此年晋国荀瑶领兵伐郑,荀文子认为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不可冒进,他说: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三不知”就是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一概不知,一无所知,也就是黄岩另一句方言土语:“全毋识”。

“猪头三”

    黄岩人骂人家“猪头三”,是说人家呆头呆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切口,即说出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前几个字,暗喻未说出来的最后一个或几个字,切了最后的一二个音,如“猪头三”,就是“猪头三牲”的缩脚切口,暗喻“生”字,有欺侮陌生人的意思。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过于高深,就黄岩人来说,说“三”本来就有瞧不起人的意思,如骂人“瘪三”,再加上“猪头”,意思越发明了。

“各别样相”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咏杭州西湖夏日景色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映日,红得特别,特别的红。黄岩人也说“别样”。“别样物事”,即为别的东西。又有“各别样相”一词,在“别样”的前后各加了一个同义的字,加重了语气,大多用以形容人脾气、形态特殊。这种方言本身,真也有点各别样相,与众不同。

“脱落下颏”

    颏,音kē,即下巴。黄岩方言“脱落下颏”,意即下巴脱落,常用以指大笑大乐以致下巴脱臼。古文字“解颐”,解即脱落,颐即下巴,与颏同义。那么,“解颐”就是黄岩人讲的“脱落下颏”了。《医经》说:“喜则气缓,能令致脱颐。”黄岩人也常将“脱落下颏”称为“落颏”,也就是《医经》的“落颏”了。

“劈硬柴”

    合伙聚餐,均分费用,甚至只是几个人凑两三小钱买零食小吃,黄岩人叫做“劈硬柴”。一段硬木柴,几斧头下去,劈成几爿,干脆利落,清清爽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与小伙伴们有时也“劈硬柴”买零食吃。花钱不多,透明公正,其乐融融。

    还有一种方式叫“撇兰”,主持者画出一丛兰花,根端一一标上钱数,加以遮掩以后,参加者在交叉纷披的兰叶尖头认份。揭晓之时,报名唱数,引出阵阵喧笑。这种方式比“劈硬柴”似乎少了半分爽气,却多出了几分游戏的热闹。

    现今时尚的人们,费心思和口水从国外引入AA制,说是洋人的作派如何如何。偶然想起“劈硬柴”,这不就是AA制吗?牛皮不是吹的,咱们的老祖宗早就发明了。“劈硬柴”,多么生动形象,而且望文就能生义,何必说什么AA制!倘若你嫌“劈硬柴”这个名称太硬太土,那您就“撇兰”吧。濡墨挥毫,一撇又一撇,潇洒地撇出一丝幽兰,够高雅的吧?AA制,望文难以生义,不识洋文的人更是摸不着头脑,还是“劈硬柴”或者“撇兰”好。

“蜜桶甜”

    黄岩人形容非常甜为“蜜桶甜”。甜,像蜜一样甜,而且有蜜满桶,甜不甜?当然是无以复加的甜了。
    这“蜜桶甜”,是我根据黄岩乡音的记字。过去认为这样记,既合方言读音,又可望文生义,形象生动。近日翻阅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有一则《都人避暑》笔记,说临安(杭州)六月应时水果,中有“蜜筒甜瓜”等等。不知道是以“蜜筒”命名的甜瓜,还是指“蜜筒甜”的瓜?不管怎么说,这种瓜一定很甜。看到这里,我对自己“蜜桶甜”的方言记字产生了一丝动摇。也许应该是“蜜筒甜”吧?但没有更多的依据。反正“蜜桶”与“蜜筒”读音相近,只是容器大小不同,甜蜜则是一样。起码我们已经知晓,至迟在南宋时,杭州人也已经在说“蜜筒甜”。

摘自《黄岩文学》创刊号2005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方山,浙江黄岩人,曾供职于台州地区文化局等单位,主编《台州地方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